2024年闫宝龙祝大家龙年吉祥如意,财源滚滚!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好文分享 » 正文

助力全球营销

陇州今日换新颜—来自脱贫一线的故事

2298 人参与  2019年09月03日 08:59  分类 : 好文分享  评论

基本县情

陇县古称陇州,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,属于陕西省宝鸡市。陇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、宝鸡市西北。版图面积2277平方公里,现辖10镇104个行政村,人口27.3万人。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7.42亿元,增长9.5%,地方财政收入2.18亿元,增长8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8元。

生态环境

陇县生态良好,这里四季分明、山清水秀,是镶嵌在新丝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绿色“明珠”。陇县有草地72万亩,林地236万亩,森林覆盖率60%,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。大小河流49条,号称关中的“水龙头”,是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鸡市水源涵养地。

人文历史

陇县历史悠久,是大秦帝国兴邦之地、古代中原西北门户,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雄关。陇县自古以来是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,汉击匈奴,唐伏突厥,宋破金兵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主导产业

陇县聚力打造奶山羊、苹果、核桃、烤烟、食用菌、中蜂六大特色产业板块。全县建成奶山羊养殖基地132个,培育奶山羊产业“双百”基地20个,奶山羊存栏38万只。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,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。全县核桃面积达到56万亩,烤烟面积3.5万亩,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000万袋。全县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场9个,蜂类存栏5.2万箱。

脱贫人口

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(六盘山区)。2016年初,全县共有贫困村103个,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,贫困发生率33.54%。2018年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,目前剩余贫困人口942户1619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.10%。2019年5月,省政府公告陇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。

守着美景把钱挣

记者 齐卉

8月22日一大早,陇县天成镇关山村脱贫群众范玉龙打扫完马厩,就牵着自家的马匹来到关山草原景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“草原景色优美,时下正是我们挣钱的好时候。”范玉龙一边将游客扶上马背,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,“去年,我接待骑马游客就有800多人次。今年来旅游的人更多了!”

记者看到,这里草甸丰茂,坡缓谷阔,山脊起伏,绿茵似毯。潺潺的小河流多达十余条,曲折蜿蜒于宽谷之中。听范玉龙讲,高寒气候使关山草原的气温在夏季非常凉爽,来这里避暑度假的游客经常是一床难求。

今年46岁的范玉龙是关山村脱贫群众,过去生活过得拮据。2017年,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,养了5匹马、5头牛。范玉龙说:“三匹母马用来下马驹,两匹马专门接待游客。一匹马跑一圈下来,我能赚60元,这一天挣个三四百元不成问题!”

没有游客的时候,范玉龙就在一旁刷刷马毛,整理卫生;每当游客上马的时候,他都会耐心讲解安全注意事项。“缰绳在我手上,我首先要保证游客的安全。游客认可我,我干得更有劲了!”他自豪地告诉记者,在2018年,他已经脱贫了。

得知记者在村上采访,脱贫群众宪海军一定要来给记者讲讲他的脱贫故事。

“我的蒙古包,把我从生活的泥潭里拉了出来!”宪海军告诉记者,2016年他出了车祸,妻子在家照顾他,大儿子是聋哑人,二儿子和小女儿无人看管。“债欠了一大堆,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。”后来靠着村上的扶贫资金,宪海军经营了6个蒙古包,办起了农家乐,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。

“我是全村第一户把床品全部换成白色的人。以前用的花床单游客们不喜欢,换成白色的,游客来看一眼,就决定住在我家了。我和不少游客都成了朋友。”宪海军笑着说,“现在全家一年收入六七万元。你看,今年我家还新买了一辆吉利越野车。”

记者了解到,通过经营农家乐、骑马项目,种植观赏花草,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,关山村为164户贫困户打通了增收致富渠道。依托景区,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.5万元。

姜志明:“粉丝”加得多 蜂蜜卖得火

e21ff23b3f611dee42fadbd09c8f173f.jpeg

养蜂能人姜志明展示自己养的土蜂。

记者 齐卉

“每晚9点,准时开直播,不见不散!”8月20日,在贫困户姜志明家,他高兴地邀请记者晚上在线观看他的直播。

在陇县固关镇柴家咀村,姜志明是个传奇人物,不仅因为他是20世纪70年代这个贫困山村唯一一个历尽万难走出大山求学、最终又回到山里的人,更是因为作为一个贫困户,他不仅养蜂致了富,还玩转了互联网。直播、微信、快手……只要能卖出蜂蜜,姜志明都劲头十足地尝试。在他的经营下,粉丝加得多,蜂蜜卖得火,脱贫步伐快。

从姜志明家到蜂场,骑摩托车大约需要10分钟。一路上山林郁郁葱葱,小河潺潺。时不时,三五只白鹭飞来,在小河边觅食、栖息。蜂场靠山近水,远离村庄农田,姜志明还为蜂箱搭建了红色的长廊,在青山的映衬下既醒目又好看。蜂箱四周的地上种植着中药材,所产蜂蜜具有独特香味。姜志明告诉记者,他的300多个蜂箱都散放在草丛里,目的就是利用生态优势,提高蜂蜜的质量。

为了照看好蜂,姜志明有时晚上不回家,干脆就住在蜂场。白天,他拍拍养蜂取蜜的视频,选取个大山深处的美景上传到各个平台,吸引一堆粉丝为他点赞。“点赞就有可能买蜂蜜。现在,流量才是王道!”姜志明说。

门前正对着河流,屋后是山林,屋子周围开满了黄的、蓝的、紫的小花。“躺在床上可以听到风声、水声和蜜蜂的嗡嗡声。我住蜂场的日子也惬意,粉丝们都羡慕我!”姜志明笑着说。

姜志明养殖的300多箱蜜蜂均为中华土蜂。为了养好土蜂,在农闲时他不仅积极参与中蜂养殖知识和技术培训,还利用一切学习培训机会给自己“充电”。2016年至2017年,姜志明的中蜂养殖产业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由最初的5箱发展壮大到380箱。

为带动全村贫困户一起致富,2017年7月,姜志明和其他几位村民一起,成立了百草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。姜志明对村上的养蜂户逐一指导,柴家咀村中蜂养殖规模不断壮大,2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,养殖中蜂470箱。当年,姜志明靠养殖中蜂这一项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。蜂蜜年产量提高了10%,贫困户养殖积极性大大提高。2018年,合作社依靠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,投资100.5万元,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场,养殖中蜂320箱,带动全村46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中蜂养殖。合作社还注册了“百草山”土蜂蜜商标,创品牌效应,提升产品附加值,拓宽销售渠道。

如今,姜志明的创业信心满满。他告诉记者,他要利用柴家咀村优美的自然环境,把适宜养殖中蜂的柴家咀村建成一个天然蜂场,带领全村更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
“牛爸”“羊爸”景九成

景九成在河边吆喝自己的“牛娃”们。

记者 齐卉

8月21日一大早,景九成急急忙忙去山上把放了一夜的30多头牛往回赶。前一天,景九成的父亲身体不适,他在医院守了一夜,心里又惦记着没来得及赶回来的那群“牛孩子”。像景九成这样把牲口当孩子一样放在心尖上的,在麻家台村再没有第二人了。

今年39岁的景九成从小生活在陇县东风镇麻家台村一个贫困家庭。当兵时,他凭着吃苦耐劳,在军区比武大赛中屡屡获奖,2001年因父母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役。复员后,他一边在建筑工地干活,一边帮别人种地。因他父母患病常年要用药物维持,家庭经济十分拮据。2014年他家被列入贫困户。

当兵时养成不服输的精神,让景九成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念。用他的话说:“只要有过好日子的念头,就会有干事情的劲头。” 2015年,经过市场考察,景九成贷款创办了肉牛养殖场。2016年陇县扶持奶山羊养殖产业,他看准时机,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,争取到了10万元项目资金,建起了奶山羊养殖场。养牛、养羊是个细致活,没有技术肯定不行。景九成非常好学,常常跑到县畜牧站讨教养殖技术,一有空,他就找来各类养殖书籍,细心钻研。

每当母牛、母羊临产之际,他就睡到牛棚、羊圈里,当起了“牛爸”“羊爸”。牲口生病时,他靠着学到的技术亲自给它们注射肌肉针、打吊瓶,并看着吊瓶滴完。

一个冬季的傍晚,景九成发现,一头母牛在后山山沟吃草时腿部受伤无法动弹,母牛旁边,刚刚出生的小牛犊嗷嗷待哺。寒风阵阵,他把牛奶挤出来喂了小牛,又为母牛在一旁生了火,回家拿了两床被子,给母牛盖一床,自己盖一床。那一夜,他守着母牛“娘俩”,整整待到天亮。第二天,他用彩条布搭了个棚,为母牛遮风挡雨。为了让母牛的腿尽快恢复,景九成每日给母牛加强营养,不停按摩母牛受伤的腿。整整一个月,景九成每天在山沟里为母牛打针、换药,照顾小牛犊。“有时候我摸着那头母牛,和它说话,它的眼泪吧嗒吧嗒就落了下来。它明白我的心,我没白疼它。”景九成说起当时的情景,很是感慨。

通过几年实践管理,景九成全面掌握了肉牛、奶山羊养殖技术,成了当地的“土专家”。周围邻里遇到养殖方面的问题,他不论刮风下雨都会免费出诊,并向他们主动讲解动物免疫、品种选育、科学饲喂等方面的知识。景九成还担任了村级防疫员。一年春秋两季的防疫期间,经他手上防疫的羊有700多只、牛200多头。不管路多远天多黑,他都坚持户不漏畜、畜不漏针。

在景九成的带动下,麻家台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养殖肉牛、奶山羊的行列。肉牛、奶山羊养殖已经成为村里的脱贫支柱产业。如今,景九成已是一家中型养殖场的当家人。

现在,景九成有了新打算:“今年我要对养殖场进行提升改造,给‘牛娃’‘羊娃’更好的生活环境。我还要建个挤奶站,把周边村民家的鲜奶收集起来,有了规模,奶价就有了保障,我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就更快了。”

王宏:用真情点燃群众创业激情

dea3382e070b4f0e5179709f056e2140.jpeg

8月21日,焦家坡村第一书记王宏(左二)在和贫困户谈产业发展情况。本版照片记者 齐卉摄

记者 齐卉

“这一下亮堂多了!”8月23日,70多岁的五保户李根生看着明亮的房间,心中充满了对第一书记王宏的感激。房间里的开关面板接触不良好几天了,家里时而亮堂,时而黑灯瞎火,生活多有不便。这天,王宏一进家门,看着昏暗的房间,二话不说找来新的面板和灯泡,为李根生换上。

焦家坡村是陇县一个偏远的山区村,自然条件差,基础设施薄弱,村民收入低。全村334户1134人,建档立卡户101户307人。2017年5月底,王宏被派驻东风镇焦家坡村任第一书记。这个有着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80后,一到村上,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多做事、干实事。

刚到村上,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,王宏每天早出晚归逐家逐户去走访谈心,但有些贫困户家经常找不到人,找人要到被村上人称为“幸福树”的大槐树下去找。靠一点点微薄收入勉强度日的贫困户常常聚在那里闲聊一整天。

闲聊虽自在舒服,但长此以往,他们将延续贫困,难道让贫困代代相传吗?想到这些,王宏心急如焚。

必须想办法让他们从树荫下走出来,必须让他们打起精神,必须让他们有事可干!此后,王宏常常主动走到大槐树下,把这里当成了深入群众、鼓励群众、动员群众的重要阵地,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去晒晒太阳,用勤劳、奋斗走出一条自食其力的脱贫路。

一日日,一天天,这里成了一个小小的“窗口”,成了扶志扶智的课堂。很多的扶贫政策在这棵树下,被群众接受和熟知。更多的时间,王宏给贫困户加油鼓劲,寻找门路,提供信息,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改变贫困现状。

一个月过去了,两个月过去了……树下的人愈来愈少,贫困户一个个走出了树荫,有些外出务工,有些发展起了养殖产业。贫困户都忙碌了起来,往日的慵懒和懈怠不见了。

贫困户高喜平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,还有双胞胎儿子上中学,高喜平年轻力壮却无法长期外出务工,仅靠几亩地维持生计。当王宏决定帮助他家发展养牛产业时,高喜平拒绝了。“赔了钱咋办?”高喜平担心。几次入户动员后,王宏带着他跑银行,并担保借了5万元买了6头牛,修建了简易牛舍。缺少技术,王宏带高喜平一起去养牛大户家学习技术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高喜平的牛增加到了8头,还出栏了3头。同时,高喜平又养了10多只羊,赚了2万多元。现在这个家充满了希望,高喜平的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。

今年6月,贫困户杨军科在一次意外中不幸离世。此时,他的儿子杨国强刚刚结束高考。本就贫困的家,唯一的顶梁柱又倒下了。作为今年全村唯一高考成绩有望冲刺大学的孩子,杨国强有了放弃学业的念头,打算外出务工。王宏得知后,一方面给杨国强讲解教育扶贫政策,让他不要有后顾之忧,一定要凭知识走出大山;一方面回到原单位县果业局组织捐款,为杨国强筹措生活费。

报志愿的前几日,王宏和其他两位扶贫队员整日趴在电脑前,一所一所学校地挑,一个一个专业地选。8月初,当东北一所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村上,王宏比自己考上大学还要高兴。而杨国强,这个言语不多的孩子,有时默默走进村委会办公室,帮大家扫起了地、烧起了水……

在村上,王宏通过实施“三评两榜一奖惩”活动,对村上的脱贫先进张榜公布、表彰奖励,有效增强了其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。十组村民高保良养了10头肉牛,年纯收入5万元;十三组村民刘振养了2头肉牛、3头驴,年纯收入3万元……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涌现出来,村民们都争先恐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,全村掀起了发展产业高潮。

如今,村上道路拓宽了,路灯亮了起来,各类山花开得灿烂。在懂政策、知村情、会帮扶的王宏看来,两年多的驻村时光,干得“都是小事,不值得一说”。但恰恰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,“点亮”了焦家坡村百姓的内心,照亮了大家的幸福生活。“人生最难割舍的是情感。我深刻体会到,只要用感情,没有做不通的工作。看到他们露出笑容,我们所做的一切很值!”王宏说。


来源:闫宝龙博客(微信/QQ号:18097696)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
版权声明1,本站转载作品(包括论坛内容)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2,本站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“稿件来源”否则禁止转载!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yanbaolong.com/post/208.html
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
海量短视频营销

网站首页 | 站长新闻 | 好文分享 | 内涵段子 | 科技资讯 | SEO优化 | 网络营销 | 外贸营销 | 案例分享 | 宝龙随记 | 免责说明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2005-2024 闫宝龙品牌营销独立官方博客 网址:www.Yanbaolong.com
手机/微信:13991172090 QQ:18097696 邮箱:im@YBL.CN 网站备案号:陕ICP备19006681号-1

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538号